他山之石可以攻玉
作为重庆首批两家“5A”商会之一的重庆广东商会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坚持优秀的理念,秉持坚定的立场,搭建了一个优秀的商业平台。那么,如何才能打造出这样一个优秀的商业组织,在重庆广东商会的发展过程当中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和经验呢?
实施“三个着力”
强化自身建设
重庆广东商会自成立以来,就从“三个着力”上强化自身建设上。着力班子建设。办好商会,关键是班子建设好;班子建设好,关键在选好会长和秘书长。商会成立12年,对历届会长、秘书长的选任,按照章程的规定开展,充分依靠上级主管部门严格把关。
四任会长均做到了政治素质过硬、遵纪守法、诚信经营、口碑良好、德高望重。秘书长有丰富的阅历和领导经验,统筹协调能力强,秘书处管理有条不紊。
坚持民主办会,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,充分发挥会长办公会议和理事会的作用,重要事项集体讨论决定,重大问题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决策。
着力秘书处建设。商会聘请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、工作能力强的专职工作人员,按照企业化、商业化思路去经营商会,用感情、靠魄力开展工作,特别是用心良苦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,促进会员企业发展,帮助解决会员的困难问题。
着力党的建设。自2008年成立商会党支部以来,注重体现“政治引领,业务保障,凝心聚力,服务大局”的功能,发挥政治核心、战斗堡垒、先锋模范、服务保障、两个健康促进五大作用。
搭建“六大平台”
竭诚服务会员
一个有价值有能力的商会,必然是一个服务功能良好的商会。因此,商会一直致力于搭建多样平台来发挥服务功能,释放价值元素。
学习教育平台。组织会员参加企业管理、法律知识的高端学习培训,如“社会保障与劳动法律法规”“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之路”“企业投融资策略”“新常态下的投资大变局”等。
全国工商联办公厅2015年曾以《重庆市广东商会积极开展守法诚信教育活动》为题,专文肯定商会的作法。
走访帮扶平台。历届商会领导集体带队和安排走访会员单位和在渝粤企350余家,达1200余次,走访面达95%,收集会员诉求、建议近400余条,协调解决244条。
2008年底金融危机时商会发出倡议,“大帮小、强帮弱、抱团过冬”,商会领导单位带头将市场资源提供与会员共享,通过商会内部的资金拆借方式,帮助部分缺钱的企业解决资金困难,使一批会员企业度过难关。
招商引资平台。商会实施“以商带商、以商促商”战略,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,组织200余家粤企业到重庆23个区县进行投资商务考察,成功促成37家粤籍企业落户重庆各区县,投资总额达250余亿元。
经贸合作平台。商会贯彻落实粤渝两省市政府签署《关于加强两省市全面合作的协议》《重庆·广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》精神,配合并协办渝粤两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举办的系列经贸活动。
宣传舆论平台。采取外宣、内宣两条腿走路的措施,提高商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坚持连续定期编辑出版会刊《粤商》杂志,开设了《商会网站》、举办了《商会简报》等,及时发布大量商会及会员信息,为会员提供了精神食粮。
交友联谊平台。历年都精心筹办新春团拜会、中秋联谊会、会员大会等系列大型活动,籍以交流信息、畅叙友谊、凝聚人心。
给力公益事业
传递粤商正能量
重庆广东商会一班人认为,商会是社会组织具有浓厚的社会属性,商会的价值不仅作用于会员企业,还应当作用于社会;服务百姓,回报社会,是粤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
捐资助学。出资2300余万元,支持“重庆广东商会骡坪希望小学”等6所希望小学和支助山区贫困大学生173人完成学业等。
热心公益。组织会员企业参与“绿化长江、重庆行动”,捐款4500余万元等。
赈灾济困。从2007年重庆百年不遇洪灾、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,至2013年广东潮汕特大洪涝水灾、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,商会共计捐资521万元等。
“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”重庆广东商会志存高远,正在按照“四好”商会标准身体力行,以党建为引领,充分发挥商会“人脉网络、信息渠道、求助平台、宣传窗口、精神慰藉”的价值优势,撸起袖子加油干,不忘初心向前进,助推渝粤经济大发展,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。
